吃饱了没事儿干,总喜欢琢磨咱们辛集方言,琢磨得多了,就产生了探求这些方言词语的想法,进而又想把琢磨过的东西整理出来。起初想把题目写成“释说辛语”,后来觉得还是“试说辛语”好一些,毕竟咱水平有限,根本就无法跟语言文字学沾边儿,完全是瞎琢磨,只能作为茶余饭后闲谈的东西。也欢迎乡亲们一块儿来琢磨。 X^}A*4j
q!6|lZ B3
上一部分说了脑袋上的零件,这一部分说说身体的零件,包括体内的,再加上表示病症的一些词语。至于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词比较多,放在另外一部分。 J["H[T*
RU2c*q$^X
指甲深儿 ]^=|Zd-
北京方言叫“指甲心儿”,说的是指甲盖儿里面与肉皮儿连接的那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狭窄,比较深,所以叫“指甲深儿”。与北京方言相比,我觉得还是咱们的叫法更形象、更贴切。 xvU]jl6d
这个部位很不起眼,平时也大多不会经常注意(爱美的女士们除外),就容易藏污纳垢,严重的还会引起发炎。尤其是小孩子,手经常乱抓东西,“指甲深儿”里面不容易清理,经常是每个指甲盖儿上都有个“黑月牙”(我小时候就那样儿)。不单是小孩子,有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这里面,一部分是辛勤的体力劳动者或手工操作者,还有一部分就是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我现在也是这样儿,但惭愧的是,我属于后者。 Jyj0Gco
2fl4
h<V
圪咾瓣儿 4YszVT-MU~
您听错了,不是什么“老伴儿”,是“圪咾瓣儿”,在我们辛集话里指的是膝盖。冀鲁官话区和一部分晋语区叫做“圪顶盖儿”。“圪”字应该是这个词的一个前缀,但也含有“突起”的意思,字典里面“圪垯”就表示小土丘,我们的膝盖也像个小土丘。“圪垯”上面盖着的,叫“盖儿”也好,叫“瓣儿”也好,抠下来看看,就是硬硬的一块骨头。 \dRzS@l
这块骨头虽然不大,作用可不小,尤其是在古代,官儿越小就用得越多。现在除了一些特定场合,人们很少用了,可有些男人犯了错误还是经常把它放在地上向老婆赔罪。有一部分晋语区说出了它的用途,叫做“圪地跪”。 01udlW.
QyPg
|#T2>
腿埝儿 ep+
说实在的,我到现在也没真正弄明白,这个词儿指的是大腿根儿内侧还是腘部(膝盖后面的那个窝)。“埝”有“凹处”的意思,《方言》:埝,下也。郭璞注:谓陷下也。从这个意思来看,更接近腘部的形象。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是指大腿根儿的内侧,因为辛集方言中,表示将物体两边对折交叠的动作,常用“念”字,比如“念裆裤腰”、“把裤腿儿念住”。所以,说成“腿念儿”就符合大腿根儿内侧的形状了。 X8/T
l\c
(1 CJw:
肚荸荠 ]3*P:$Rq
冀鲁官话。肚脐。肚子上怎么会长出荸荠?实在是因为肚脐的形状有点儿像荸荠,再加上两个词都有“qi”这个音,说顺嘴儿了,“肚脐”、“肚脐”也就成了“肚荸荠”。不过这个“荸荠”只能看不能吃;同样,在吃荸荠的时候也不要总想着肚脐,多少会影响食欲的。 ?Z q_9T7
ha*X6R
气嗓儿 w*50ZS;N
冀鲁官话。气管或喉头。辛集方言更偏重“气管”这个意思。人体内,一根管子是呼吸用的,另一根管子是进食用的,喉咙(嗓子)部位是这两根管子的枢纽,是关键部位,所以叫“气嗓儿”。在这里,全靠一块软骨控制两根管子的开合,一般不会出问题。但是如果在吃东西的同时发笑或者咳嗽,一不留神就会把东西吃到“气嗓儿”里去,这时可就麻烦了,轻者还能咳出来,严重的就要抢救了。前段时间曾发生过果冻滑进幼儿“气嗓儿”里的事,就是因为婴幼儿发育不健全,控制能力差,再加上果冻又软又滑,所以才发生了事故。 ~>V-*NT8
还有,方言虽然把“气管”说成“气嗓儿”,但却不会把“气管炎”说成“气嗓儿炎”。 i S%
A1^Ga5 B>
肠子肚子不浪鼓子 OJ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