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无语,他那烂文当然就是论据了。 jl]3B
文中“鲁迅出于内心的仇视,看不起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讥讽中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Q`NdsS2
这就能看出鲁迅仇视中国留学生吗,这不是以偏概全吗,人家是在批判清朝的陋习,大辫子,哪句表示鲁迅看不起中国留学生了。这不是牵强附会是什么,难道中国留学生都留着大辫子? w<zzS:PF*
*4LRdLMn
再看“仙台医专远不是一所知名学校,地处偏僻。鲁迅选中的原因,可能如他在《藤野先生》所说,“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其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也说,“但是他却特地去挑选了远在日本东北的仙台医专,…,还没有留学生入学,这是他看中了那里的唯一理由”。 zb4{nzX=
虽说,留学生中也有不肖之徒,但是,当时赴日留学生中集中了很多如邹容、陈天华、秋瑾、徐锡麟等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精英和杰出人才。正由于留日学生们的坚决拥护,孙中山、黄兴和章太炎等人得以以日本为基地,开展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活动。而鲁迅却只看到“富士山”,只能说明他以扭曲的心理观察世界。” [8q`~S%-]
因为没有和其他留学生在一起,就说鲁迅是看不起中国人的,不爱国的,这是什么道理。难道非要凑堆,和其他人亲密接触才叫爱国。人家刚去的时候是学医,又不是去搞革命。好比风中的雨衣,因为特立独行,观点偏激,引起此贴很多人的反驳,难道就说人家是不爱国的,要叛国的吗?雨衣肯定也不能接受吧。何况鲁迅也没什么和其他留学生抵触的地方。 zGNW5S9G
XT*/aa-1'
“对于尝尽世间炎凉的一个孤独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切犹如获得了慈父般关爱的温暖。鲁迅心中郁结的恋父情结得到了很大满足。鲁迅后来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mlLqQ<
因为和藤野先生的私人友情,就渲染的好像鲁迅热爱日本,仇视国人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内的多少影视文学作品是赞美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难道这些作者都是不爱国,爱日本的,作品中的中国主人公都是叛国贼? s$,G5Feub
一个不能解释鲁迅为了用文字唤醒民众而放弃学医的事实是,鲁迅在1906年放弃学医后,却一直滞留在日本,直到三年后的1909年才返回祖国。既然要唤醒民众,为何一直滞留在日本?而且,一呆就是三年! 'n1$Y%t
PIXqd,
可以说明鲁迅退学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周作人先生一篇文章中讲到,鲁迅当时学得最好的是伦理学,得了 83分,其余德文、物理、化学都仅是60分,而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课还不及格,只有59.3 分。这些课程都是学医的入门基础课,在一所二流的医专里,一开始就只能拿到这样的成绩,往后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不得不知难而退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