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883阅读
  • 1回复

高考志愿填报新技巧问答精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6-07
1、问: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的基本方式有几种?
  
  答:由于我国的高考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实行属地化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于是,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上各地有着许多的不同。仅高考志愿填报的基本方式就有3种——高考前猜分填报志愿;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高考后据分填报志愿。
  
  到目前为止,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这样的:1、北京市、上海市共2个市是高考前猜分填报志愿,具体填报的时间主要在5月上、中旬,即高考考试还未进行之前,故简称为“猜分填报”。2、天津市、山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7省市区是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具体填报的时间主要在6月中旬,即高考考试刚刚完成但考分究竟是多少还不知道,其他重要信息也不知道,故简称为“估分填报”。3、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宁夏自治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广东省、贵州省、吉林省、甘肃省共22个省市区是高考后据分填报志愿,具体填报的时间主要在6月下旬及7月上旬,即高考考试分数已经知道,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及考生的排序位置等重要信息也已经知道,故简称为“据分填报”(这里,分几次填报志愿的,以本科为划分)。
  
  对于高考后公布了考生成绩,公开了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再填报志愿的方式,有的省区将其称之为看分填报,有的省区将其称之为出分填报,还有的省区将其称之为知分填报。笔者认为,准确虽然准确,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还有,全国对此称谓也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笔者将其称之为“据分填报”。何为“据分填报”?其一,依据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是考分及相关政策、信息、资料填报志愿者也;其二,笔者希望天下的考生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都有理有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2、问:什么是高考志愿填报新技巧?
  
  答:教育部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招生章程应真实、准确,其主要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公办或民办高等学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考试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它须知等。”
  
  由此可知,招生章程是非常之重要,而录取规则中的四项主要内容又是招生章程的重中之重,是核心,以至于为落实教育部将招生章程中有关主要内容向社会及考生公布的规定时,将其称之为“录取规则”,就可见一斑。因录取规则带有专业性质,较难于把握,而其余的主要内容较容易掌握。于是,报考的特殊专业性技巧(简称新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解析招生章程之技巧便由此而构成。当然啦,新技巧还包括量化指标预测之技巧。
  
  3、问:一般常识性技巧又包括哪些内容?
  
  答: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在战场上是如此,在商场上也是如此,在考场上依然是如此。
  
  因此,高考志愿填报的一般常识性技巧应包括知己必知六大要素,也就是考生对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即德、智、体的综合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恰如其分的估价。知彼必知五个方面;找准两个定位与正确处理八大关系。
  
  4、问:通过解析招生章程,可掌握的报考技巧有哪些?
  
  答:除了可以掌握大家熟知的一般常识性技巧外,还可以掌握鲜为人知的特殊专业性技巧(新技巧),或者说是“上线”(进档)后锁定胜局的技巧。具体有:
  
  通过解析“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之报考技巧可知的,如何识别真单科分数要求与假单科分数要求?高校之真单科分数要求知多少?假单科分数要求的高校知多少?真假单科分数均要求的高校知多少?无单科分数要求的高校知多少?
  
  通过解析“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之报考技巧可知的,如何识别真加分与假加分及“模糊加分”?真加分的高校知多少?假加分的高校知多少?“模糊加分”之高校知多少?
  
  通过解析“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之报考技巧可知的,如何识别“真志愿级差”与“假志愿级差”?真志愿分数级差的高校知多少?假志愿分数级差的高校知多少?真、假志愿级差共有的高校知多少?“模糊志愿级差”的高校知多少?
  
  通过解析专业确定办法之报考技巧可知的,进档考生的专业确定有几种办法?针对本人的考分宜用何种办法,即哪些对高分考生较为有利,哪些值得“贴线生”优先采用等?
  
  还有识别“真假志愿优先”之报考技巧;准确运用“志愿级差”报考之威力;用“志愿级差”报考必知之八大条件;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要求之“不宜就读”与“不能就读”的考生宜报考的高校知多少等非常丰富的内容。
  
  具体详见《2008高考志愿填报胜经》一书。
  
  5、问:如何将考分估得准确一些?
  
  答:对于估分填报志愿的7个省市区的考生来说,正确估计自己的高考分数十分重要,因为它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主要依据。高考一结束,考生就应及时将自己的解答、得分利用参考答案进行自我评分。
  
  如何估算分较为准确?一般认为:首先拿到答案后先回忆一下自己的答卷充分调动记忆,尽量避免产生误差。同时,对不同科目,采用不同方法估分。语文,抓住标准答案的核心思想,对照自己答案的核心,越靠近则得分越高。作文只要没跑题,参照平日考试的得分,一般不会相差太远。英语,考题基本上是客观题,估分相对容易,按照标准答案一对照就可以出来,难点仅存在于作文部分。平时成绩较好的考生作文扣10分以内,成绩一般的考生扣10分以上。一般情况下,模拟考与高考的时间、题量、题型都差不多,因此建议考生参照模拟考作文得分估分。如果特别紧张发挥失常,或者超水平发挥,则另外分析估分。数学,严格遵循“按步赋分”的原则,所以考生应该在计算题中准确估算步骤分。计算题中不能仅仅看答案是否正确,有时候虽然答案对了但步骤错了,判卷老师不给分。而有的时候虽然最后答案没有算正确,但是所有步骤都对了,计分会一直到最后正确的步骤,仅仅扣答案那一步的分。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都与数学一样,阅卷更加注重答案是怎样来的,根据是什么。所以,考生应该准确确认自己的答题中,步骤是否与标准答案一样或基本一样,按步骤给分,而不是按答案给分。化学关注细节,化学有个特点,分子式非常复杂难记,也很容易一不小心写错,估分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分子式写错一点都是会扣分的,虽然答案正确。文科因为主观题量较多,因而比较难估。要遵循语文主观题的估分原则,把“踩点”与“踩意”相结合,分析标准答案的核心意思,对比自己的答案,核心意思相同、相近则给多分,不全则给少分,偏离或者没有交集则不给分。
  
  6、问:在估分时出现特殊情况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1)、记不清答案时再做一遍。若考生记不清答案,可沿着考场上的解题思路重新试做一遍,并注意列出主要步骤,使得自己对主观题的每一个得分点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一般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对一道题的反应和解题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2)、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存在较大出入时找任课老师帮助评判。在具体评分时,自己的答案与评分标准完全吻合或十分吻合的,可以估计满分或扣少量分。如果出现自己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有一定差异的,应该和任课老师沟通,征求老师意见,确定最高得分值和最低得分值,最终估分取其平均值。
  
  (3)、有必要参考考前三次模拟考试和平时学习成绩。在估分时,考生切记不要受他人影响,要以自己的答案来进行估分,并且尽可能参考高考前三次模拟考试时自己的分数和平时学习成绩。
  
  (4).不能仅看答题结果。理科综合要根据每个步骤估分。对理科考卷来说,步骤、程序与答案同等重要。答案对了,可是步骤不完整也是要适当扣分的,所以给自己估分一定要分步骤给分。
  
  (5)在估分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也需要把握,那就是一般而言,平时成绩好的考生,在估分时反而容易估低;而平时成绩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学生却往往将分数估得过高。这是因为学习好的考生对自己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比较敏感,考后他们往往能较快地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在试卷中出的错,在估分时容易过于“保守”。相反,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考后自我感觉不错,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考试成绩评价过高,估分时满打满算,缺少余地。
  
  7、问:为什么一般应估三次分?
  
  答:对于估分,有些考生仅估一次就算完事了,这是不可取的。笔者建议大家至少要估3次分;第一次是按正常估分,也就是“准估”,即松紧适当、宽严适宜;第二次是按从松估分,也就是“高估”,即估得稍微松一点,将可得可不得的“模棱两可分”均估算在内;第三次是按从紧估分,也就是“低估”,即估得稍微紧一点,将可得可不得的“模棱两可分”均不估算在内。对于相当数量的考生来说,仅作简单处理、计算出3次的算术平均分即可,或采用“准估”的分即可;但对于还有些考生来说,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以选择使用。
  
  需要先告之的是,从松估分与从紧估分对于选择专业是非常有用的。这是因为,在最后选择的学校中,如果其专业的确定办法是绝对分数优先与绝对分数优先加专业级差的话,那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在自我估分基础上,还要估算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并力求接近准确。
  
  8、问:高考录取与否全在于考分高低,这个看法对吗?
  
  答: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可能都存在着“唯分数论”的想法,这很显然是不对的。这是这些考生和家长完全不知道(不懂)或者是忽略了我国的招生录取政策所致。我国的招生录取政策是什么?我国招生录取的基本政策(原则)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仅凭考分进行志愿填报,很有可能是功败垂成。因为,虽然高考考分在招生录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是考生的高考竞争实力中最关键、最重要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绝不是不可变化的唯一作用与唯一因素。举例来说,①、有2位考生考分相差10分,但那位低10分的考生因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非常优秀,可以加20分投档,如果同报一所学校,很有可能的是,获得加20分投档的考生被省招生办给予投档到所报学校,而仅靠考分的考生则未能投档到所报学校;如果2位考生同时被省招生办投档到所报学校,可这所学校是“真加分”,那么同样很有可能的是,考分低的考生因获得加20分被所报学校录取,而仅靠考分高的考生则很有可能未被录取。②、有2位考生考分相差10分,一起被投档到所报学校,但考分低的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完全合格,而考分高的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是“合格受限”,可他又恰恰填报了受限制的专业,这样一来,其结果肯定是“考分高而合格受限”的被退档;“考分低完全合格”的如其他条件也符合学校要求,则肯定被录取。由此一来,不再会有人进入“高考录取与否全在于考分高低”的误区了吧!
  
  9、问:为什么说相对分数比绝对总分的作用要大?
  
  答: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可能都存在着,只习惯看总分即绝对分数,并简单地把他和上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相对照。这种方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由于历年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历届高考成绩之间的绝对分值也不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绝对总分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对分数比绝对总分作用要大。举例来说,此(今年)600分与彼(往年)600分,是不具有可比性的。2004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仅为474分,而2007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则为528分;2004年的600分可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2007年的600分则只可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595分)、中央财经大学(录取592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590分)等等,很明显下降了几个档次(这里将一个批次中的学校分为若干个档次)。
  
  而相对分数,由于剔除了各年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各年之间绝对总分相差悬殊等不利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相对分数比绝对总分作用要大。
  
  10、问:绝对总分不具有可比性,那么如何看相对分数呢?
  
  答:这里先介绍一个笔者自创的名词——两线差。两线差就是每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与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之差。由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划定,已经综合考虑了本省(市区)当年的招生计划总数、考生成绩、考生排名等因素,因此,他的可比性就非常强,同时两线差也是判断考生相对位置一个很好的参考办法。按照上面的举例,2007年在北京市文科第一批次的录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线差是77分;中央财经大学的两线差是74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两线差是72分......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北外的录取分高出重点线是77分;中央财大的录取分高出重点线是74分;对外经贸的录取分高出重点线是72分......
  
  11、问:为什么说看相对分数也应至少看三年?
  
  答:看相对分数,如果仅看一年,体现不了相对分数的很强的可比作用,因为绝对总分在当年也是具有可比性的,只不过是到了下一年问题才显现出来(当然,看其他数据也必须至少看三年)。举例来说,2003年河北省理工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513分,2004年河北省理工类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590分,那么2003年的600分,除了不能报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外,其他全部可报;可是2004年的600分就不是除了不能报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了,而是第一批次中所有的名校、重点校,即录取分数稍高一点的全都不能报,能报的只是录取分数线在第一批次线附近的高校。如果假定这两年均有600分录取的高校,虽然绝对总分均是600分,那么某校2003年的两线差为87分,而某校2004年的两线差为10分,一目了然,这是其一。其二,某一年的录取分数往往带有偶然性,而且有些高校在有的省市存在着“大小年”或“三角年”的现象。所以仅凭一年的录取分数是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对于相对分数也是如此。其三、说看相对分数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还在于只看一年,是根本看不出学校录取的任何变化,如果多看几年,就可以从中分析学校录取的变化或变化趋势。其四,说看相对分数不能只看一年,而必须至少看三年,还在于有一些学校在录取时存在着“大小年”或者“三角年”(笔者自创的名词)的现象,如果多看几年,把握就会大得多。
[稿源:人民网]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6-10
招初高中毕业生青岛安置工作83694616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