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8阅读
  • 0回复

历史回眸-到底是谁污化了一代女皇武则天(转自今日头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0小时前
当代正史资料考证:一代女皇武则天并没有豢养“面首”,一些史料中所谓的武则天的“面首”其实是武则天的宠臣,同时,武则天也并非淫乱不堪。那么是谁污化了她?这需要从史学发展、性别观念和政治传统等多维度理解:

         一、传统史家对武则天的批评根源

        1.儒家正统史学观

        唐代以降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遵循儒家伦理体系,对女性称帝存在根本性质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言武则天"虽僭号改元,而庙堂之上犹行唐制",将女性统治视为礼法制度的破坏。

        2.性别角色束缚

        宋代程朱理学强化"女祸"观念后,武则天常与"牝鸡司晨"等贬义表述绑定。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其"浊乱春宫",将政治行为与女性道德捆绑评价。

        二、现代史学研究的突破性发现

        1.治国成就的重新评估

        剑桥中国史(Twitchett主编)强调:武则天时期进士科录取人数比太宗朝增4倍,开创殿试制度;现存敦煌文书显示其执政期间全国新增寺院735所,佛教典籍翻译量达以往两倍,推动了文化传播。

        2.社会结构变革

        根据《唐代墓志汇编》统计,高宗-武周时期的女性墓志中出现"主持家业""训导子侄"等表述比例上升37%,反映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其颁行的《臣轨》首次将"公平治国"写入官方训导书。

         三、形象污名化的关键推手

        1.宋代儒学复兴运动

         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构建"女主祸国"叙事体系,将安史之乱爆发根源前溯至武则天称帝。南宋《唐鉴》更将藩镇割据归咎于"阴盛阳衰"的政治失衡。

        2.明清文学创作影响

        明代《如意君传》开创性将武则天情欲化书写,清代《镜花缘》虽表层肯定其才学,深层仍强调"破碎唐室神器"的罪责。这类通俗文学形成民间认知基础。

        四、当代史学的重要修正(近30年研究共识)

        1.新疆吐鲁番文书证实:武则天时期推行"劝农桑薄赋徭"政策,西州地区(今吐鲁番)的农业税占比从7.3%降至5.1%

        2.洛阳含嘉仓遗址考古:武周时期该仓容量达250万石,相当全国粮储的15%,超过太宗时期最高储备量

        3.性别研究新视角:美国汉学家罗汉(N.Harry Rothschild)指出,武则天打破"天子七庙"制度,将母系祖先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具有开创意义

        需要辩证看待的是:武则天任用酷吏、镇压政敌确为史实,但男性君主类似行为往往被史书归为"帝王权术"。直到1950年代陈寅恪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首次将其政治集团运作置于关陇门阀体系中考量,才开启去性别化的研究路径。今人需警惕将古代性别偏见转化为现代历史认知,在承认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方有公正评价。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