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心底莲荷一家去蓬莱做神仙之旅,然后买了几条大约叫做“鲨鱼”或是“沙鱼”的美味回来,并且答应请我一享口福。我提了两点要求,一个要吃鱼,另一个要莲荷作篇蓬莱游的美文,以使我们获得物质精神双享受。但时近“十一”了,我还连个鱼鳞都没见到。原因么据说是这种鱼的做法很难掌握,怕一旦做不好反而对不住我挑剔的胃口,于是这几条鱼似乎仍冷冻在她家冰箱里。不过今天晚上,莲荷的老公,也就是被她册封为“家里的木头”的那位老弟,在便宜坊买了16块钱一斤的鱼一条、23块钱一斤的青虾一袋,约了我和几个同事,自己动手作了一顿家宴,喝酒吃鱼也算了了一个宿愿。 `.;U)}Tn
Z4G%Ve[
说起吃鱼,很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鱼文化”可以说是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感情血脉之中,甲骨文中就有池塘养鱼的记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关于鱼的典故数不胜数,孟老头儿就说:“鱼,我所欲也”,说明鱼是一种美味佳肴;《鸿门宴》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再引申为“鱼肉百姓”说明当官儿的欺诈群众,把大家看作案子上的一条小鱼儿来宰割吞食;鱼和水关系甚深,古人经常用来比喻君臣关系,象刘备说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不过我们小时候唱得“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则是来歌颂军民鱼水一家亲了;还有和尚们念经用的木鱼,至于为什么做成鱼的形状,我不了解,另外不解的是“鱼雁传书”的故事,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句子,说明古代应该是有用鱼来传信的事例的,并且鱼沉雁杳这个成语也是用来比喻书信断绝的;但是象“鱼贯而出”就好理解了,鱼头尾相接连续而出,看来很有纪律性的,还有个成语“鱼鱼雅雅”,也是说鱼行成贯、鸦飞成阵,形容队伍威仪整肃,同样的比喻还有“鱼尾纹”、“鱼肚白”等,美女们都对鱼尾纹深恶痛绝的,其它象什么“鱼跃龙门”、“鱼惊鸟散”等,不一而足;民间根据谐音,风土人情中鱼多用来代表美好吉祥,象年画中的“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等。 7[=G;2<
0m1V@3]7>
古人吃鱼的掌故也很多。春秋时鲁国宰相公孙仪最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给他送的鱼,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鱼。我若收了人家的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就难免要犯国家的法纪。试想,我如果犯法成了罪人,鱼也吃不成了,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倒是一直可以吃到鱼的。” 还有魏晋时期的陶侃,做管鱼塘的小官时给他母亲送了一罐子咸鱼,却收到母亲的责备,怪他不该拿公家的东西。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但是现代那些身居高位的诸公是否就真能明白并引以为戒呢?想到我们单位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混到这个地步就很不错了,挣工资,还能坐公家的车,比起在那些在家砍草的伙伴们来不强百倍吗,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千万可别胆子大,乱伸手啊。” n`^jNXE
G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