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578阅读
  • 12回复

一位在外地一间房老乡---“太行山根据地”博客上的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6-03
家乡的方言真亲切
M9W zsWM  
自从上大学以后,离开了故土家乡,特别是学习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在外学习或者工作的时间里,逐渐的也就搀杂了一些普通话、保定话、沧州话,还是带着家乡的语言,成了南腔北调。自己也是感觉到了别扭,有时也暗自好笑。 &" t~d}Rg  
  w. k9{f  
  但是,每年的春节都要回老家。每当进入了束鹿县的地界儿,尤其是听到土得掉渣儿的束鹿话,就象是闻到了高粱米饭的香味,迎面迩来,顿时感到了亲切,顿时就被融化了,什么普通话,什么沧州话,全部的抛到了云霄之外,满腔的就是束鹿县一间房的土话了! t<##0#xS.  
    一进村口,就会有这样的对话。 FYYc+6n  
    “呀,回来了(念lian,轻声)?” T%eBgseS  
    “得(念dei,去声),回来恋。大伯(念bai)”。 JI-i7P  
    fwz:k]vk  
    就从村口的两句对话开始,我就是纯粹的一间房人了。 G{} 2"/   
    zkRAul32|  
    严格说起来,束鹿县的语言风格和发音特点,很土,好象是大舌头一样。按照语言学的方法分析,主要就是几个韵母的发音特别突出。汉语拼音中,韵母“a”,普通话念作“啊”,可是束鹿县的方言,却念作“哇”。再者就是,束鹿县以石家庄--德州的铁路线为界,分为南乡和北乡。南乡和北乡的口音也有区别,正所谓十里不同乡啊! Z&n[6aV'F  
    (&e!u{I  
      南乡和北乡的口音,都有带笑话色彩的故事。 %v8 &  
    v@Uk% O/  
      说是北乡的人,讲了一段话,把南乡的人给急坏了,听不懂啊!北乡的人说:陪子煤子这(念zhei,轻声),人每解放军(没有办法标出读音,否则你决不会知道是“军”)。实际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盆子门子针,人民解放军。 }pMVl  
    &|k=mxox\  
      接着,南乡的人,也讲了一段话,差点没有把北乡人憋死,更难懂!南乡人说:赶了及丘几,买了几小句字,约了几青徐节,一哄就几几。这回可就看不出名堂了。原来是,南乡人说:赶了智邱(束鹿县最南边的一个乡镇)集,买了只小猪崽,折了枝青秫秸,一哄就吱吱叫唤。怎么样,你听会了吗? .kBkYK8*t  
    <t"T'\3  
      束鹿县乃至石家庄地区的东部各个县,包括晋县、深泽县、赵县、藁城、无极等,大家都知道,说话时有一个口头语,极为不文明;但是,只要你不去胡思乱想,也就是一句口头语儿而已。 %1Q:{m  
    $IE}fgA@5  
    无巧不成书啊!恰恰就有这么一回蹊跷事情。有十几个外地人,开车去束鹿县办事。返回的途中,几个外地人的骄车遇见华北石油采油五厂的大型货车,当错车的时候,突然,采油五厂的货车爆胎了。只听“嘣”的一声,货车就无奈的停下了,可是爆胎时,高气压呲起来的路上的小石子,把外地的轿车身上砸了一片的麻子坑儿。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到最后,协商不成,就报了警122。实际上,华北石油的车辆牌照和这些外地人的车辆牌照是一样的,是一个交通警察部门发的,都是“冀J^^^^^”的牌照。等122交通事故警察来了以后,双方的人争着讲自己的理由。束鹿县交通警察围着现场一看,再看看车辆情况,看看车辆的牌照和司机的驾驶证,然后一举手,挡住了双方的争执和踊跃。这位束鹿警察说了一句话,可把双方的人逗的捧腹大笑。警察说:恁们(你们)也不看好了,你们的车,都是几吧带钩的,还闹什么呀?这一句话,可把人们逗坏了!警察趁人们大笑的时候,扭头就开车走了。一句话,化解了双方的争执,和平的解决了。回来后,还跟我绘声绘色的学呢!我说,靠,也是,你们这些几吧带钩的,真丢人!大家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Gw<D'b)!  
AabQ)23R2  
:'DyZy2Fd  
{}YA7M:L  
-------------------------------------------------------------------------------- dxs5woP  
,' | J  
束鹿话集锦 s-"KABEE  
方言,普通话,一目了然。 f(|k0$EIu  
  d&Nnp jH}c  
日头- --太阳  住了风了-- 风停了    冰凌--- 冰  冻冰凌咧--- 冻冰了    MQ!4"E5"j  
下霜---- 霜降  蚀日头---- 日蚀    蚀月亮--- 月蚀  epiviCYC  
涝了---- 水淹 05LkLB  
打闪---- 闪电  日头地儿-- 太阳照的地方  r1r$y2v~  
雪糁儿--- 雪颗粒    贼星--- 流星  扫帚星--- 慧星  ?wB_fDb}  
风住了--- 风停了  戗风--- 顶风 3}H{4]*%_  
涝卤--- 辘轳        坯---- 烧砖用的土  砟子---- 煤  砟子面儿 ---煤末子  ;_bRq:!j;  
笼火 ----生火  年上格--- 去年  过年---- 明年  前年格 ----前年  Uqel UL}  
麦里---- 收麦的时候  WoZU} T-  
过了麦---- 收麦以后  过了秋 ----收秋以后  ;W?#l$R  
大尽 ----指农历每月30天  小尽---- 指农历每月29天  RK!9(^Ja  
三十黑介---- 除夕夜  阳历年----- 元旦  M r)t>4  
阴历年---- 春节  五月当五---- 端午节  今儿格---- 今天  h=A  
明早---- 明天  过了明儿 ----后天  夜勒格----- 昨天  前日格------- 前天  ?y-^Fq|h  
大前日格----- 大前天    前晌儿 -----上午  后晌儿----- 下午  TGF$zvd  
晌伙----- 中午  傍晌伙---- 将近中午  傍黑使----- 傍晚  半晌---- 半天的一天  歇晌伙---- 午休  起晌---- 午休结束  [K3 te  
白晌----- 白天  黑介---- 夜晚  ev$:7}h=  
棱子---- 荞麦  棒子---- 玉米  秕子---- 谷米熟颗粒  莠子---- 狗尾草  Ku ,wI86  
秫秸---- 高粱秸  山药---- 红薯  dun`/QKV  
山药蛋 ----土豆  白山药---- 山药  葱白子--- 葱白茎  u4Nh_x8\Nr  
鬼子姜---- 洋姜  洋白菜---- 甘蓝  J 8%gC  
青菜--- 菠菜  葫芦贝---- 胡萝卜  5IF5R#  
落落棵---- 灰灰菜  扎扎菜--- 剌儿菜  望日莲--- 向日葵  A'jvm@DvQI  
熟穰子---- 弹过的棉花  `"=>lu2H   
ni?k' \\  
树桄 ----粗树枝截成的木段  屈树---- 臭椿树  屈树排子--- 臭椿树的种子  ;A,X,f  
T>B'T3or  
柳毛儿----- 柳絮  婆婆丁--- 蒲公英  绿模楞子---- 青苔  01?+j%k=m/  
儿马蛋子 ----公马  D0\>E}Y E  
骒马---- 母马  马驹子---- 小马  儿马---- 未搭套的小公马  <,)R`90_X6  
犍牛--- 公牛  牸牛---- 母牛  牛犊子---- 小牛  bh.&vp.kP  
叫驴---- 公驴  草驴---- 母驴  K+}0:W=P  
驹里羊--- 山羊  牙狗--- 公狗  巴巴狗--- 哈叭狗  V~dhTdQ5}  
咪猫--- 母猫  叫猪子--- 公猪  小奶光儿 ---未去奶之前的猪仔      =>;&M)+q  
克郎---- 60斤以上的猪  大克郎 ----一百至一百四五十斤未长肉之前的架子猪  &4-;;h\H  
肥猪---- 长肉的猪  8 MO-QO  
草鸡--- 母鸡  炸窝鸡 ----孵小鸡的母鸡  #'Y lO -C  
狐子--- 狐狸  黄鼬 -----黄鼠狼  仓老鼠---- 田鼠  长虫---- 蛇  ?9\D(V  
老鸹--- 乌鸦  野雀--- 喜鹊  大老喳---- 麻雀  臭咕咕--- 布谷鸟  `> %QCc\  
臭奔打木儿--- 啄木鸟  呱呱尤子--- 猫头鹰  Q7aPW\-  
沿边糊---- 蝙蝠  咕咕 ----蚕  咕咕子--- 蚕子  蛛蛛--- 蜘蛛  Jo { :]:  
米扬--- 蚂蚁  拉蛄--- 蝼蛄  盖儿盖虫儿--- 土鳖  曲鳝--- 蚯蚓  r'*$'QY-N  
窝牛牛--- 蜗牛  流烟--- 蜈蚣  油虫--- 蚜虫  蝇子---- 苍蝇  ?/o 8f7Z  
蚂螂----- 蜻蜓  花花媳妇---- 瓢虫  老牛----- 天牛  w,p'$WC*  
屈木猴儿 -----椿树上生的带甲壳的虫    三道杠儿 ---- 青蛙  青衣儿 ----青色的青蛙  老包---- 黑白相间的青蛙  蛤蟆科头儿---- 蝌蚪  R&Lqaek&W  
疥蛤蟆---- 蟾蜍 mWv$eR  
  KkCGL*]K  
四合子房---- 四合院  两截子院 ----两进院  三截子院---- 三进院  |cU75 S1  
影碑---- 影壁  里间屋---- 内室  配房---- 厢房  茅子---- 厕所  C<D$Y,[w  
磨扇儿---- 磨盘    门弦儿---- 门坎儿  门圪唠儿--- 门旮旯儿  o`iA&  
屈屈--- 挂门吊的环  前山---- 从房脊到前部分  后山---- 从房脊到后部分  l5T[6C  
被窝 ----被子,又指叠成的被筒。(铺被窝)    尿憋子--- 夜壶  @}4aF|  
烙铁----- 熨斗  温壶---- 暖水瓶    胰子--- 肥皂  香胰子---- 香皂  P2'N4?2  
堂柜--- 坐柜  围桌子布---- 围裙  火柱--- 通条  8%,#TMOg  
浅子---- 用亭杆编的盛食物的器具  钵碗 ----大碗  R/oi6EKv  
箸子---- 筷子    劈柴 ----木柴  取灯儿--- 火柴  j0e,>X8  
糨子---- 糨糊  纫针---- 穿针  铺扯---- 碎布  kkjugm{D7  
袼褙---- 夹纸碎布制作的厚布 E2dM0r<]  
  $P{`-Y }a  
小小子儿---- 小男孩  小闺坭儿---- 小女孩  "- =fi 'D  
自阶人---- 自己人  力巴头---- 指做事不利索的人    当家子---- 同族 =Dq&lm,n  
_qa]T'8  
娘 ----母亲  大伯 ----伯父,背称、面称用  大嬷---- 伯母,背称同面称  lKsn6c,]  
姥爷---- 外祖父,背称同面称  姥娘--- 外祖母,背称同面称  =@!t/LR7kg  
丈人---- 岳父,背称  丈母娘---- 岳母,背称  5_;-Qw  
妗子---- 舅母,背称面称同  kO\ O$J^S  
姐姐---- 背称面称同  妹子--- 妹妹,背称同面称  LI%dJ*-V  
老姑---- 父亲的姑母,背称同面称  老姑父---- 父亲的姑父,背称同面称  t5+p]7  
姑姥儿----  母亲的姑母,背称同面称  姑姥爷---- 母亲的姑父,背称同面称  9rMO=  
姨姥姥---- 父母亲的姨,背称同面称  大姨子---- 妻子的姐姐,背称  ^VXhv9\>B  
小姨子----- 妻子的妹妹,背称  小舅子---- 妻弟,背称 +*8su5:[&@  
大舅子---- 妻哥,背称 挑担---- 连襟,背称  EX8+3>)  
  C 7C4 eW8  
门楼头---- 额头突出  光葫芦---- 光头  歇顶---- 指头发脱落  Xfk DMh  
脑瓜顶儿---- 头顶  眵马糊 ----眼屎  哈拉水---- 口水  xh2r?K@k>  
牙花---- 牙龈  耳背---- 耳聋  汗毛眼儿---- 毛孔  ,m{R m0  
胳肢窝----- 腋下  大手指头----- 拇指  二么指头---- 食指  i% 1UUI(W  
小手指头---- 小手指    ^sf,mM~D  
圪拉拜儿----- 膝盖  野拉盖儿---- 额头  齐发帘儿---- 刘海  !5} }mf  
M{L- V  
窝住食儿了---- 积滞  头旋----- 头晕  干哕 ----恶心  挠攘 ----心烦  lEHx/#qt9  
种花儿 -----种牛痘  痄腮----- 腮腺炎  抽风---- 癫痫  *6?mZ*GYY  
流脓----- 溃烂  长痂儿----- 结痂  簿淋-----  如鞭打后皮上起的伤痕  fmixWL7.Zg  
疤拉----- 疤    麻子坑儿---- 麻斑  趋咪眼儿---- 近视眼  ?0; 2ct  
夹袄---- 双层袄  大袄---- 棉袄 大厂 -----棉大衣  兜儿----- 衣袋  TaRPMKk  
褯子---- 尿布  靴头---- 棉鞋    围脖儿----- 长围巾  VW\S>=O99  
镏子---- 戒指  拐棍儿---- 手杖  p}QDX*/sSu  
w1tM !4r  
晌伙饭 -----午饭  黑介饭 -----晚饭  包锅---- 饭菜在锅内焦了  zP44 Xhz  
丝样儿----- 馊  卷子----- 馒头  干粉 ----宽粉条  3Z?ornS  
细粉---- 细粉条  槽子糕---- 蛋糕  5mZ2CDV  
TLsF c^X  
择菜---- 拣菜  投米----- 淘米  起头---- 面酵了  NA0nF8ek  
|`o|;A]  
娶媳妇儿--- 男子结婚  娶闺妮---- 女子出嫁  b o|THS  
相 ----女看男方人品及宅子,或男方看女方人品。  1D 'r;`z  
换礼---- 交定情礼物  添箱---- 为结婚姑娘送礼  8{ZTHY -  
娶客---- 男方迎娶的宾客  送客---- 女方送嫁的宾客   @/s|<*  
伴客---- 男方迎娶时,由两个已婚男人随新郎一块迎娶,也叫伴郎。  5?^#v  
拜且--- 拜天地父母  %>&ex0j]  
开脸---- 女子出嫁前用线将脸上的寒毛绞光鬓角绞方  D"pT?\kO  
填房 -----女子嫁给丧偶的男子  z6R| 1L 1  
笨了---- 怀孕  泥包儿---- 胎盘  #NFB=o JI  
害臊---- 害羞  白事------ 丧事  94w)Yln  
"OenYiz  
倒背剪儿----- 背绑    枪崩---- 枪毙  梳脑袋----- 梳头  F1.Xk1y%  
走搭走搭---- 散散步  吃黑介饭----- 吃晚饭  撑着咧---- 吃得过饱  \ivxi< SR  
晒囊伙儿---- 晒太阳    暖炕----- 铺被  'V?FeWp  
夜老黑价----- 昨天晚上    姑丢----- 蹲 I D_4M_G  
干三气吧----- 一边待着    地皮甲----- 地面上冻了一层薄冰 9295:Y| w1  
草鸡毛 ---- 胆子小  摆里慌连 -----饥了--饿了 DC h !Z{I  
摆荪 ----  丢人显眼  茅子---- 厕所 c]u ieig0~  
怪棒儿-----  特别、各色    居----- 猪  务敦儿---- 凳子 ye.6tlW  
靠班儿----- 情人 oks;G([  
活子----- 馅饼    大拉扎儿---- 麻雀  瞎勒勒----- 指责别人胡说 @%,~5{Ir  
on 7 n4  
喜欢——戴见  后天——过老明儿    大后天—— 大过老明 I,hw 0e  
大前天——大前日    前天——前日,前日各          K%dQ; C*?  
蜥蜴——  蝎虎连儿    不新鲜的水果——蔫读 5f7id7SI  
壁虎——蝎虎鹿儿  可能——备不住 ^t})T*hM0  
讨厌——个应      吹牛皮——能扇打 Oo :Dt~Ib  
M[`[+5v  
学好辛集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vL@<l^`$0  
gHPJiiCv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6-03
[b[color=#FF0000[align=center]]]弹弓.火柴枪.骑驴运动 ^0v3NG6  
——淘气快乐玩耍的童年和少年
@.7/lRr@bp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少儿年代,都有自己少儿年代的快乐和趣味时光。周树人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有他的百草园;我的童年和少年,虽然不能和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相比,但是,我有我的一间房,同样也有自己的快乐有趣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我就称之为:快乐有趣玩耍着的童年和少年。 Z 01A~_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应该从1970年我六岁的时候算起,到1977年我十三岁的时候结束。那七年的时间,是我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时候,也是我们最为滋润快乐的时代。 O4X03fUx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没有现在的孩子们所背负的升学、就业的巨大压力。那样的一种宽松环境和精神放松,是现在的孩子们根本体会不到的,正如我们没有办法切身体会现在的孩子们一样。尽管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实是极为的穷苦,整天吃的就是棒子面粥和饼子、还有一个时期基本上就是红高粱,穿的是粗布衣服还补丁连片、一年到头也未必能够添置一件新衣裳。但是,我们自有我们自己的快乐,或者说是,我们自有的快乐,已经使得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穷苦日子。现在要总结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结论,人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对物质的追求,也不是建立在物质占有基础上的;越是刻骨铭心的快乐,就越是精神的,就越是超乎物质之上的。 %"v:x?d$$o  
    我们玩耍最多的应该是弹弓,这也是我们男孩子的专利项目。弹弓的制作,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用树叉做骨架,作成的;一种是,用粗一点的铁丝,加工作成的。皮筋的部分,有的是用废弃的自行车内胎,有的是用整根的自行车气门芯作成的。弹弓的“子弹”,最讲究的“子弹”是用胶泥搓成枣一样大小的泥球,经过晾制之后才作成的,那可是宝贝呢!玩弹弓,射击最多的时候就是打麻雀,可是成功的几率特别低。往往造成祸事的就是玩弹弓将别人的脸打着了、甚至有打着别人的眼睛的。最为有趣的、也是让家长愤怒的就是,用弹弓打街上跑的、墙上立的、树上落的鸡,那个情景,顿时象鬼子进了村一样,鸡飞狗跳,----什么叫讨厌呢?现在回想起来,也就是这样的行为,真够讨厌的了! Gl>\p  
    技术性比较高一点的就是,玩火柴手枪了!记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好象是一夜间,几乎是每一个小伙伴,都有了一把火柴手枪。手枪的枪身,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钢丝弯制的;手枪的枪筒,是自行车的链条套制而成的;手枪的撞针,都是用钢丝弯制、磨制而成的;手枪的子弹是火柴头那一部分的化学药物,用自行车辐条帽做成弹仓的,很是巧妙的;有的发展为,在弹仓的部位再套上一个铁管儿,在铁管里装上自己配置的黑色火药,手枪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火枪”了!不过,手枪也好火枪也罢,大家伙的警惕性是比较高的,让父母警告吓唬的,还有就是真的发生过惨烈的事件,叫我们触目惊心啊!一次是,一个小伙伴,用手枪将另外一个小伙伴的眼睛给打瞎了,那根戳在眼睛上的火柴棍儿,就是今天我还能清楚的记得,清楚的记得那个小伙伴似宰猪一样的喊叫和哭叫声音。还有一次是,一个小伙伴自己的火枪,炸了枪管,把自己的手指头都给炸了一根,落下了终身的残疾。一直到现在的时候,我们回老家的时候,我小学的启蒙老师,还要把这个伙伴叫上,在一起吃个饭,每一次都要提起这件事情,流露出没有看管好、没有尽到职责的惭愧的意思。 jVnTpa!A  
8vuTF*{yZ  
S%MDQTM  
    在我的记忆中,最为快乐和冒险刺激的童年记忆,就是“骑驴运动”!那个时代的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的时期。每一个公社,有十几个村子的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又有十几个生产小队。年复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是生产小队为基本单位的。每一个小队里,有自己独立的队部,有独立的饲养棚,喂养和养殖着自己的牛、马、驴,还有猪。那个时候不象现在的农村里,一个大队也平均不上一台拖拉机,各个小队里的农活,凡是拉啊拽啊驮啊犁啊耕啊等大力气的活计,都要大牲口去干。所以,那个时候的大牲口可是宝贝啊!一般的情况下,到了冬天的时候,寒冬腊月,生产队的大牲口都要放出去,到地里去啃麦苗啃青的,东一群,西一伙的,也是很壮观的景象啊!尤其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生产队的驴啊马啊牛啊就都放出来了。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最为快乐和刺激和冒险的时候了! HVus\s\&y%  
    那个时代,到了冬季的时候,我们也是上夜校、读晚自习的,夜长嘛!学校里也没有电灯,更不可能有暖气啊,教室的门子是漏风漏气的关不严,窗户是古色古香的窗棂子糊一层毛边纸。同学们是提着自己制作的特殊的煤油灯,既当手电也是“台灯”;教室里的煤火炉子烧的是次等的煤矸石,冒烟、呛人,条件是很艰苦的!好在我们有办法啊,还是需要热身运动的。高年级的同学们从他们的师兄那里就学到了极其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骑驴运动,于是,我们也就跟着学。不学不知道,一学,感觉到并不难,关键是有乐趣啊,学会了,就忘记不了了,上瘾了,一发不可收拾,这可就厉害了! u~OlJ1V  
    “骑驴运动”只是一个简称,或者说是概括的说法。实际上,我们基本上是什么都要骑的,什么都可以骑的。有骑牛的时候,有骑马的时候,有骑驴的时候,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乐趣。岁数小的,怕那大马大牛的,只好就是逮着小驴来骑的;如果要真是不挨摔或者不挨踢的话,那他的本事还算是不小的呢!岁数大一点的、胆子大一些的,就要专门的骑那些高头大马了,骑上之后,还要猛跑一阵时间或者是一段路程的,但是,时间不长,就都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年代的时候,人都吃不好的情况,何况是牲口呢?那牛、那马、那驴,那个瘦,那脊背,那简直就是一溜的山梁子啊!骑在上面,一跑一颠,把屁股沟硌得生疼,时间长了,能硌出血来!就这样,还有的每天都是扎扎着腿走路啊,一看就是那骑驴的人! T!,5dt8L  
    每天晚上上学的时候,背着书包、提着煤灯,再从门洞里拎着早就准备好的麻袋片,还不能让爹娘看见了,否则一切都要泡汤了!麻袋片,是干什么的呀?那是当鞍子用的,关键的是,还要起到隔离的作用。否则的话,骑驴一次,绝对是满裤裆里的油渍,那可就全露馅了。 Bg),Q8\I  
    于是,在每天的晚自习将近结束的时候,大胆调皮的男孩子都会主动的凑近那些胆小绵顺的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嘱咐他们帮忙将自己的书包、煤油灯等物品带回家去,然后自己就会悄悄的溜出教室,在学校门外不远的一个生产队的场院上集合起来,听高年级的同学的指挥,集体奔向了黑茫茫的大平原,去寻找那牛马成群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刺激的战场。有的时候,大平原上是漆黑一片;也有的时候,当头的一弯月亮,大平原上光亮光亮,大有一望无垠的感觉。就在这样的夜晚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快乐,也就把那些贫穷、贫寒和窘迫的困苦生活连带着学习上的烦恼,一起忘记了! <\epj=OclV  
    一直到上高中的时候了,才有机会听到了那首校园歌曲《童年》,才知道了,原来的童年是那么的快乐,原来的童年时光是有着不同的方式度过的,原来的童年也是会有着很多的遐想和憧憬的----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是恢复高考以后,我们已经成长为了青年的时候了!在那样的时候,在教室里刻苦的拼搏着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教室外的学校广播喇叭里却反复的播放着《童年》,显得那么的不协调,但在我们的心中却又激发了多少关于童年的回忆啊!--- +r!NR?^m  
      ]6M<c[H>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I-^sJ@V;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oZ*?Uh*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WPJm`p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nx%As  
      T!]rdN!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2vpQ"e- A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 RK.lz VaY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he~8V.$  
      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ZWQct  
z6U'"T"a  
      4tkT\.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C$e+qb~{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an4UJ t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B]tj0FB`-*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0&b?  
 +#,J`fV%  
      (xW+* %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u}~\ 'd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nT> v  
      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ke2dQ^kc4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9xbT?$^  
{v0r'+`  
      #qVTB@d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PBFFLe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G0"T~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K R%8[e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S`hKv&87  
      ].rKfv:  
      一天又一天 j-BNHX  
      一年又一年 JL G!;sov  
      盼望长大的童年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6-03
南边和北边说的也不一样。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6-03
     
我就是w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8-06-03
难以忘怀的1976年
*x#5S.i1  
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的时候,在同我的启蒙老师和发小同学聚会的酒席上,大家感慨2006年不再复返,也就情不自禁的谈起了30年前的时光,那就是1976年。大家的议论纷纷、感慨万千,并且是为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连着痛饮几大杯,向自己的启蒙老师敬酒以表示崇敬。 |%X_<Cpk  
    1976年的时候,我正在本村的小学读书。 ]Zay9jD}c-  
    1976年的春节,是我们的第一个不升年级的春节,以后,我们也就不再在春节的时候升年级了,全改成了在暑假的时候升级。也就在那一年春节过后,我们上了一个半年的六年级,才结束了我们的小学生活。 {az LtTh  
    直到今天,我仍然这样认为:我们那时侯的小学生活,比现在的孩子们要轻松、快乐、幸福的多!1976年的时候,我们一间房小学同全国的学校一样,积极的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努力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当时,我们的主要课程就是政治、语文和数学,还有就是参加生产劳动,叫学工学农学军,向工农兵学习。因为我们一间房村既没有工厂也没有部队驻军,于是,我们的劳动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当时学校的时间安排,学习文化和参加劳动的时间各自一半。 OB(~zUe.R  
    那个时候,我们参加生产劳动的形式,有这样几种:一是每年的麦季和秋季,参加生产队里的收麦、收秋,在每年的“三夏战役”和“秋收战役”中,都有我们红小兵的身影。我们这样的小学生,属于半个劳动力,队里分派的劳动基本是一些轻松辅助的活计,每个劳动日的工分是5分,不能象人家壮劳力那样的每天可以是10分甚至是12分。就是这样,一年的两次假期劳动结束后,我们都可以为家中增加300个工分呢!二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拾麦和拾秋的劳动。那个时候,上级提出的口号是“颗粒归仓”。我们把拾来的麦子和棉花等,交到学校,学校再统一交到粮库,然后我们还可以得到一部分报酬;还有就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割草劳动,学校也是按照每个学生割草的数量,给予一定的报酬;这样的劳动中,学校也积累一部分教育经费,补充教学器具等。到了秋后结算的时候,一般的同学可以得到四五元的收入,有的同学可以有十元人民币的收入呢!三是参加学校“五七实验田”的劳动,什么翻地啊,平整土地啊,种麦子种玉米啊,浇地啊,送粪啊,施肥喷农药啊,治虫害啊,收割啊,等等,只要是农田里的活计,我们基本上都干过。 `+KLE(]vyH  
?|2m0~%V=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两件事情。 m^0*k|9+G  
    一个事情就是起圈,就是从与学校的厕所连在一起的猪圈里,将屎尿粪便起出来,然后再送到试验田里,给土地增加肥力。这个活计是在1976年初,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干的,整整的干了两天,那个臭啊!可是大家谁也不说臭,因为我们是好孩子啊,不怕脏、不怕累啊!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就是那个时候,老师给讲的,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才记住的!在那样的劳动中,我们学会并且熟悉了独轮小推车,当我们往试验田里送粪的时候,一辆一辆的小推车,如风一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自豪和快意,也都忘记了劳累,全都沉浸在劳动的快乐和享受中。这样的感觉,是真实的,是一个少年率性的展示和流露! ?~}8^~3  
    另外的一件事情,就是脱坯啊!脱坯的活计,在农村的壮劳力中,也是一个劳累的活计。那是在我们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正赶上我们要升初中、学校的学制改革,当时学校的院墙大部分坍塌了,于是,学校决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我们六年级的全体男生和学校的男教师一起,脱坯,修建学校的院墙;并且,这样的劳动和工程,作为我们六年级学生献给母校的纪念。劳动开始了!先是拉土,小拉车拉土的是女老师和女同学们,其余的负责给拉车装土;男同学和男教师一律每人一架独轮车,自己负责装土。从取土的地方,到学校的操场,大概有二华里的距离。当时的场面,只见是车流不断,一路的欢笑声、加油声、车轮的吱忸声,那才是激动人心啊!一天下来,我们成了土猴人,浑身的酸痛和说不出来的疲乏,那个时候,才知道了什么叫举步维艰啊!中间的时候,我们休息了两天的时间,就又开始了正式的脱坯战斗。那可真的就是战斗啊!脱坯的战斗,首先从和泥开始:和泥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把原来的土堆倒腾一个个,边反土边倒水,其中还要将一些土坷拉打碎,用水闷好了,这个时候还是“生泥”;然后再反回来一遍的时候,基本上脱坯需要的泥,就成了“熟泥”了。按照土坯的用途和不同的规格,脱坯需要的坯模,有大号的,有小号的;有单个的,有双联的,还有三联的甚至是四联的。脱坯的时候,先要将坯模沾水沾湿了,坯模的内壁要洒上细沙土,以利于土坯顺利的从坯模里脱出来。取泥的时候,双手手指对好,手和手臂围成搂抱状,用双手的手掌象切一样从泥堆上切泥,泥成橄榄球状,然后,将泥抄起来,用合适的力量劲儿,拽入坯模内,然后用专用的泥弓子,将泥面刮平,端起泥模,走到已经整理好的场面儿,轻轻的将坯模翻过来,这样,一块或者一对土坯,就脱成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比较生疏,随后也就熟练了起来,可是,这个时候,我们的腰,也就累得酸痛起来,当一天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是筋疲力尽了!!第二天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同学,开始告假休息,就是硬撑着到了现场的同学,那家伙,脱坯干活干活的速度明显的降低,走路的姿势,简直比最差劲的模特走路姿势还要差劲,甚至有的就是躺在场院上,半天的时间也不愿意起来了!! 3PzF^8KJ  
    1976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教育的改革,随后才恢复了高考制度,省市县的中学,也开始了重点中学建设,开始了择优录取。结束了保送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城市乡村平民百姓的儿女,也就可以以自己的辛勤努力和聪明的智慧,堂堂正正的考入大学,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为自己也为家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也为自己谋求到更加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 )086u8w )y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X`]<$dr3  
打坯的农民(图片与本篇文字无关)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6-03
 
闹新媳妇和闹新姑爷的乡俗 
ybm&g( -\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华北平原上,闹新媳妇的乡俗,估计是很普遍的;但是,俗话说得好啊,十里不同乡啊,我们一间房村,不仅是闹新媳妇,还增加了一个新节目,那就是闹新姑爷。今年的春节期间,在同朋友们的聊天话旧的时候,又不自禁的提起了这个话头;尽管,当今的时候,那样的乡俗已经不再了,可是,这样的节日、这样的话题,依然让我们在回忆中重新的享受了旧事的纯情和风味,就连那些自以为是的当代小青年们,也在啧啧的赞叹声中表达出自己的遗憾的意思。 | -AR)Smt  
    那个时候,一般的农家,都是在秋后年前的时候,才开始操办儿女的喜事。当时我在我们学校的宣传队,比较熟悉鼓乐,也就很幸运的经常的参加村中的结婚婚礼。那个时候,迎接新媳妇的礼仪,既不是旧时代的花轿,也不是当今的小轿车,而是用自行车去接新娘子。我们的鼓乐队,就在村边上等待。等到了新媳妇娘家送亲的队伍,然后就开始奏乐,沿着已经规划好的路线,一路鼓乐的将送亲的、接亲的队伍,当然还有新郎和新娘,迎接到家里来。然后就是婚礼,就是新媳妇认亲,本家的、亲戚的,就给新媳妇见面的“礼”。谁家娶新媳妇,都会将乡亲们邀请到家里去,那叫“吃喜菜”;乡亲们也会表达自己的祝福,带去喜帐,大家欢欢喜喜的。到了晚上的时候,就是闹新媳妇的时候了。 H&ZsMML/%  
    老家有一个传说的风俗,新婚三天,不分大小,都可以同新媳妇闹玩儿,但是,也很少有什么长辈的、大伯哥的同新媳妇闹玩儿的。闹新媳妇的人,主要就是弟弟、小叔子和晚辈儿的。在农村里,可是不要小看这样的辈分,都说是乡亲辈儿、瞎胡论,可是,大家都是祖祖辈辈在一个村子里生活着,延续下来的乡亲情谊,那是谁也不敢忽视的,虽然不能象自己的爷爷、叔叔、大伯那样,但是,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人敢于不遵循,这是考验一个家庭的家教家风的严肃问题。当时,闹新媳妇的花样也是很多的,多数的就是同新媳妇说荤话、讲荤事,引逗的新媳妇和人们咧着嘴的笑,现在来看,也有着婚前性知识教育的功能。结婚的主家不能不让闹,新媳妇也不能恼,新郎就更不能说什么了。谁家的新媳妇闹的热烈,闹新媳妇的人多,闹新媳妇的时间长,那就是标志着谁家在村里的人缘好,如果新婚的当天,一家子冷冷清清的,那可就出问题了,也就是在乡亲们面前,栽了面子了,那还了得! '&xRb*  
    记得我们村里,有一家娶媳妇的时候,可就是闹出了花样了,一时也成为了美谈。那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比较大的,就是人们说的那样,是一个“穷大辈儿”。这样说吧,按照辈分排列,一般的岁数在四五十左右的人,都得称呼新娶来的媳妇为奶奶!这样的辈分,可就是苦了新媳妇了!结果,在当天的晚上,闹新媳妇的主力,就不是什么二十岁左右的愣头青小伙子了,出来了四个老头儿,闹新奶奶!可以想象,这四个老头儿,也是喝了点酒,就着酒劲儿遮羞,开始了同新小奶奶的第一次亲密接近,引逗的是,新房的内外,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封堵了一个水泄不通。新媳妇的婆婆,也就是这四个老头儿的老奶奶,也不敢靠前了,只好在外间屋里,高声的“批评”和“谴责”这四个“不争气的”、“没有出息的”的孙子,也是为自己的儿媳妇壮胆。在众目睽睽的情况下,这四个老头儿,在一人一句的“小奶奶”声中,把新媳妇平放在了炕上,俩人握着两只手、俩人握着两只脚,新媳妇是不能动的。我想,这样的e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恐怕当今的年代,一是没有人这样的闹,再者就是人家新媳妇、新郎和人家的家人也不允许啊,搞不好就要报了110!就这样,四个老头儿,一人陪新媳妇也就是小奶奶喝三杯喜酒,一共是十二杯喜酒啊,那小奶奶一动也不能动啊,只好任由这样四个孝顺的“老头儿孙子”孝敬啦!这四个老头儿,一边敬酒,还一边念念有词,逗得大家那才是哄堂大笑,那笑声在夜空里传得很远很远,以至于在今天,虽然那四个老头儿已经不在了,那个新媳妇也真的作了奶奶,一间房村的乡亲们还在偶尔之间会提起来,还是会因此引起笑声呢。 ZcN%F)htm  
O  >&,h^  
    闹新姑爷的故事,就更加热烈了。一般的婚礼风俗,姑娘出嫁后三天,是新姑爷带着姑娘回娘家,我们那里叫“闺女回门”。姑娘出嫁就成了人家的媳妇,婆家的乡亲们闹新媳妇,那么,娘家的乡亲们就会闹新姑爷。闹新媳妇的花样很多,闹新姑爷的样式也不少啊!记得那个时候,曾经一段的时期,我们一间房村闹新姑爷的通用的模式就是,用大杆秤给姑爷称重量,按重量计算姑爷应该缴的喜钱。这样的一个方法,可是比单纯的让姑爷喝酒厉害的多,以至于不管是哪个村里的小伙子跟我们村里的姑娘定了亲,从定亲那一天开始,就要准备好如何过“闺女回门”这一天的这一关啊! WgV[,(  
    当时,闹新姑爷的主要队伍,有男青年,也有女青年,能够闹出花样的是那一帮子嫂子们,什么给新姑爷脸上抹锅底黑啊、什么往新姑爷脖子里塞蒺藜啊、什么朝新姑爷身上甩盐粒子啊,等等。有的时候,闹新姑爷的小嫂子,因为经验少,有加上姑爷比较嘎,结果让姑爷给瞅了空子,这边的小嫂子刚给抹上锅底黑,还没有来得及抽身而去,就让新姑爷给逮住了,顺手一拽,就给带到了身前,顺劲儿就把自己的脸贴上了小嫂子的脸,脸对脸的一蹭,把自己脸上的黑就给两个人分配了。这样的过程,就在一瞬间,等大家醒过味来的时候,小嫂子已经害羞的跑了,新姑爷也在送亲的陪护下离开了现场,人们才来得及从愣怔中发出要“报复”的喊声和哄笑声。记得我们村里闹新姑爷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我们生产队的一位姑娘的姑爷。那一天的时候,是冬天的季节,刚好头一天下了一场大雪,也就是应了那句老话“瑞雪兆丰年”啊!人们早早的就准备好了,男人小伙子在姑娘家梢门洞上的横梁上,栓好了大杆秤,预备好了绑捆新女婿的粗绳子;老嫂子、新嫂子都准备好了盐粒子,基本上就是严阵以待啊!一般的情况,都是新女婿吃过了官席的宴席、酒足饭饱的时候,就要到丈人家认门头、行礼叩拜老泰山,完了以后,新女婿及一行人就可以打道回府了,这个时候,就是闹新女婿的时候,经过了这样的一次欢闹,也算是同各位老乡亲见面礼了,以后就是老女婿了!当时的情景只见:大杆秤在门洞里挂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两边把守,大秤砣在地上放着,还有就是那条让人看见就胆颤的粗绳,象是一条蟒蛇,在那里盘着、、、、、、。乡亲们讲的是这样的道理:是呀,一个鲜花似的姑娘,跟你走了,你倒是美了,你一个新女婿,老泰山也叩见了,那这些看着姑娘成长、给予姑娘关怀的叔叔大爷、婶子大娘呢?那这些同姑娘一起长大的小伙子们呢?怎么样,你也得有个表示吧?既然你不主动的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乡亲们就帮着你想一想,就用这样嬉闹、玩笑、善意、喜庆的方式帮助你想一想;然后,在用杆秤称一称,按照市面上肥猪的收购价格计算,加上你在官席吃的喝的,收取费用!闹归闹,大多数的时候,根本就用不着上秤“上刑”,新女婿就乖乖的把答谢的红包缴了出来,这是那机灵可爱的;也有那宁死不屈的英雄豪杰,大义凛然,类似搞了一个“刑场上的婚礼”,最后还是得掏出红包来算是一个善果;也有那不争气的,还有那死抠门的,不知是胆怯害怕了,还是没有红包的准备,一见如此的场面,竟然采取了三十六计的上计---跑了,竟然是翻墙而逃,成为了“翻墙逾越走”了! 0ipYXbC  
    那个时候,留下的笑话,就太多了,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在别人看来,可能这样的乡俗,有一些闹腾,还不免有一些俗气,甚至是有一些蛮野的意思,但是,历史就是历史,那样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个很有味道的回忆,也成为了一间房村文化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6-03
唯一的地主婆
O/Wc@Ln  
ut^^,w{o>  
  谢小允是我们村里唯一的地主婆。 thSo,uGlW  
  在我的记忆里,凶恶的地主婆的形象,是通过电影、课本、连环画小人书、收音机里的故事等间接的渠道建立起来的。那个时候,有一个战士作家,叫高玉宝,写了一本自传体式的小说,叫《高玉宝的故事》,其中的一段文字描写的故事,叫半夜鸡叫,十分的流行。这个故事中,就有一个地主周扒皮的老婆,就是一个凶恶的地主婆的形象。还有就是,雷锋的故事,雷锋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解放以前,就受到了地主和地主婆的压迫和剥削,凶恶的地主婆,还因为雷锋上山砍柴,用柴刀砍了雷锋一刀!再有,就是四川的大恶霸地主刘文采,收租院的故事,教育了我们;电影《暴风骤雨》中的大地主韩老六,《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和地主婆黄世仁的娘,还有就是《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这样的地主,等等。在那个年代里,在那样的年龄阶段,我们通过接受正面的教育,也就是在这样正面的教育中,逐渐的建立了我们的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认识现实的观念,其中阶级的观念、矛盾的观念是比较浓厚深刻的。因此,对自己的祖辈在旧社会里所遭受的压迫剥削和欺诈,是牢记在心的,对地主老财、地主少爷和地主婆的认识,是痛恨的;实际上,这样的认识也是间接和童年式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有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有的也是有失偏颇和偏激的,按照正式的说法,就是犯了左倾错误的。 )wY bcH  
    我们村,在解放以前,贫富差距是一个比较小的村,村子里没有特别贫穷的家庭,也没有极为富裕的家庭,在评定家庭成分的时候,只有一个家庭,被定为地主,还有一个家庭被定为富农,其他的家庭多数定为是中农、下中农、贫农成分,我们村没有一户雇农。那户地主家庭,老地主生病已经死了,地主的大婆也已经死了,就留下了一个小老婆,她就是谢小允。于是,谢小允就成为了我们村里的唯一的一个地主婆。 80ms7 B  
    当时的年代,一个地主婆可就受了罪啦!在黑五类分子当中,地富反坏右,地主是首当其冲,罪恶之首啊!谢小允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个子不高,年轻的时候一定是那种娇小玲珑的女人;长得不是十分漂亮,不过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女人风韵;也许是因为生活艰苦的原因,所以不是丰满的女人,有些干瘪的样子;留着农村妇女那样的发纂儿,是一对小脚,在加上农村妇女常见的那种大襟褂子、缅裆裤子,如果你不认识的话,根本就不可能看出来是一个地主婆。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从长辈人那里,我就已经知道,这样的一个小脚女人、地主婆,可是受了不少的罪。 d~J4&w  
  (图片与文字无关) wms8z  
u>-!5=D8  
    其实,地主婆谢小允的娘家,是我们公社里另外的一个叫赵古营村,家庭是一个贫农的家庭,在解放以前的时候,是按照一个地主的小老婆也就是妾的身份被纳入了地主家来的,有一些白毛女的意思,只不过不是被逼迫的,而是看中了人家的生活富裕。地主的年龄比她大很多,作为地主来讲,有些依仗财势玩弄青年妇女、老牛吃嫩草的味道。纳妾以后,谢小允作为小婆,也着实的同地主家的大婆闹过家务纠纷,无非就是为了家中的权势钱财,争权夺势、争风吃醋而已,纯粹是农村地主家中的家务事。开始,是受了一些欺负,不过,作为地主家中的小妾,吃穿使用,还是比一般的人家是富裕的,也享受了一些福气,也给自己的娘家带来了不少的实惠。不过,据说,谢小允同我们村里的人,没有什么大的仇恨,充其量也就是地主婆的气焰,为人做事说话张扬一些,与人交往的时候气指颐使的、骂骂咧咧的、财大气粗的,但没有命案的底子。一直到了自己为地主家生下了一个儿子,谢小允在地主家的地位和待遇才稍微的有了改善,大婆的地位一落千丈,谢小允在地主家抖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我们村一带就解放了,随着土改的开始,先是大婆死了,然后就是地主死了,年轻的谢小允就成了一个小寡妇!现在的时候,叫守寡的富婆,潇洒放荡,招风惹蝶,风流快活;那个年代,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情了,随着农村划分阶级成分,谢小允被划分为地主成分,她也就成为了我们村里唯一的一个地主婆,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我们村里“职务最高的五类分子”了,谢小允的厄运就开始了。 cS1BB#N0  
    被批判,被批斗,被游街,被管制等等的被专政的事情是少不了的了。我和谢小允的孙子,是小学时一个班的同学,学校召开批判会或者是忆苦思甜教育大会,谢小允被批判、被陪绑的时候最多,我的那位同学,还被学校要求要同地主婆的奶奶划清界限,还要上台,开展孙子批判地主婆奶奶的发言。一个小脚的老太太,被抬到高高的方桌上,低着头,向红小兵们低头认罪,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真的不知道,当时的谢小允这个地主婆,该如何的回想自己的一生,又该如何反思自己的行为,恐怕这永远都是一个谜啊! |2~fOyA+  
    在我看来,谢小允不应该做的一件事情,也是当年的群众乡亲不能容忍的一件事情,就是她同土改时的分房农户的纠纷,也就是这个事情的出现,在那样的年代,终于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阶级斗争事件,谢小允被逮捕,被判刑五年。简单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那是1975年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了。早在原来土改的时候,地主家的房屋、土地、农具、牲畜等农业生产资料,在人民政权的领导下都分给了贫苦的农民,这样的事情也已经成为了历史。可是,村里一户农民要翻盖房子的时候,谢小允却站了出来,与这户农民发生了争议。谢小允的意思就是,房子是她们家的,别人不能随意的翻盖。而那家农户的意思是,房子是土改的时候,人民政权统一分给我的,我翻盖房子根本就不需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谁也没有特别在意,心思也就是谢小允见人家翻盖房子,她心里不痛快,一个女人家心眼小,出来犯叨几句也就过去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等到人家翻盖房的现场的时候,谢小允却真的闹起来了。她披头散发的样子,还破口大骂,最为关键的是,谢小允嚷出来了:房子是她们家的财产,谁要是拆房抽梁就是扒她的皮抽她的筋!这样的话,在那样的年代里,从谢小允那样的身份的人口中说出来,还说的是土改平分的时候财产分配的这样敏感的话,无疑,这就是一个惊天的地震,是一个严重的阶级斗争事件! >;@hA*<  
    于是,从大队报告了公社,公社的武装部长和公安员来了;然后又报告了束鹿县,接着又报告到了石家庄地区,就这样,谢小允以现行反革命、阶级敌人反攻倒算的罪行,被逮捕,被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送到了监狱!一直到了1979年的时候,才被放了出来,这个时候的谢小允,已经是老态龙钟的一个老太太,不过是显得比原来白了,胖了,精神了,穿着打扮也比原来的时候显得洋气了!没有过几年的时间,谢小允就因病而离开了人世! eqE%ofW  
    到了今天的时候,我有的时候,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谢小允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还是性格悲剧,亦或是社会的时代悲剧呢?我始终不得其解。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6-03
从一队到九队
OC]_b36v  
UI 7JMeV  
    从我的童年记事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了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承包制,我们一间房村,在人民公社的体制下是一个生产大队,共分为了九个生产小队。九个生产小队的分布,围绕村子的周边,从西北角开始,一队、二队、三队、、、、、。 yVM 1W"Q  
    记忆中的九个生产小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按照当时的情况是,每个小队为一个核算单位,年终分红啊,中间的分粮食啊,分菜啊,开会啊,上工啊等等,都是基本的农村农民的组织单位。那个时候,农村还是很落后的,没有现代化的农具,就是上工、开会等集合的信号,都是靠敲钟来通知的。说是敲钟,所谓的钟,也是五花八门的,极少的一个两个是正南把北的生铁铸钟,多数的都是替代品,有的是一段废弃的铁管,有的是一个残破的铧犁头,在每个小队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用一段铁丝挂在一棵树的树杈上,就是一个生产小队发号施令、集合开会的地方。敲钟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规矩和技巧,开会的钟声、上工的钟声、分东西的钟声都各不相同,有的是“当-当-当”的节奏,有的是“当当-当当-当当”的节奏,有的是“当-当当-当-当当”的节奏,社员们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也就会按照钟声传达的信号来准备了。并且,每个生产小队的钟声,声音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事情也有各不相同的钟声的节奏,每一个大人和孩子,在这样的此起彼落的钟声中,日升日落,收听着不同的信息,准备着不同的行动,过着悠扬悠扬的生活。 Q04iuhDO:  
这样的铁钟,在当年也是很豪迈的事情。 x+9aTsZ  
@GG Pw9a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村子里,悄然的流行起来一个顺口溜,编排的内容就是关于九个生产小队的不同的境况。这样的顺口溜本来就是民间创作,再经过孩子们的传播和再创作,就成为了全村很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记得当年,竟然有一个学生把这样的顺口溜还写进了自己的作文作业里,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Mwj`fgh  
    顺口溜经过了演化,一共有了三个版本,到现在我还仍然记忆犹新。每当说起来,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 $u9y H Z  
    开始的时候,顺口溜是这样的: =e,2/Ep{i  
    一队哩穷,二队哩富,三队哩梆梆卖豆腐; 8Mq] V v  
    四队哩干副业,五队哩换香油,六队哩垒墙头; U:`g12  
    七队哩懒,八队哩勤,九队哩都是好亲亲。 HJ* W3Mg  
a[GlqaQy+-  
    后来就有了演进,人们又开始传播: n'JwT! A  
    一队里穷,二队里富,三队里梆梆卖豆腐, U>^ -Db]  
    四队里开锅煮牛肚儿,五队里吃,六队里看, ukr a)>Y[|  
    七队里打架,八队里劝,九队里全是王八蛋。 r,x;q  
*qE[Y0Cd  
f&Bu_r  
    后来人们又编了一个顺口溜: of ^N4  
    一队里穷,二队里富,三队里梆梆卖豆腐, ; . c]0  
    四队里出干部,五队里好贪污,六队里做监狱, bd2"k;H<o  
    七队里种果树,八队里棉花大丰收,九队里干干巴巴守水库。 `1KZ14K  
;o#R(m@Lx  
    从我上高中开始,我离开了老家,生产队也没有了,后来的一间房村又有了什么样的顺口溜,我也就不太清楚了。不过,我想,即使是有顺口溜,也肯定是关于农民如何过上好日子的,这,是一定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